从雷海潮的讲话看——健康新蓝图如何落地?
2025年3月9日,国家卫健委主任雷海潮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记者会上,围绕卫生健康工作的最新进展与未来规划,释放了一系列重要信号。从人均预期寿命提升到慢性病防治,从基层医疗改革到人工智能应用,这场讲话不仅总结了成绩,更勾勒出中国医疗体系未来发展的趋势。
一、慢性病防治:从“治病”到“防病”的核心转型
雷海潮多次强调,当前危害中国居民健康的主要威胁已转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其致病因素与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密切相关,尤其是“体重异常”问题被重点点名。这背后折射出:随着人均预期寿命提升至79岁(较2023年提高0.4岁),老龄化加剧与生活方式改变导致慢性病负担加重。而慢性病需长期治疗,防控成本远低于后期医疗支出。
政策信号:启动“体重管理年”3年行动,目标是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并通过设立体重门诊提供个性化干预。推动政府、行业、单位与个人共同参与的“四方责任”机制,将健康管理融入日常生活。
二、基层医疗:AI赋能下的“家门口”服务升级
雷海潮指出,中国基层医疗体系已相对健全,“家门口看病”逐渐成为现实,但需进一步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提升服务能力。
政策信号:推进医疗卫生“强基工程”,优化基层设备配置,重点应用AI辅助诊断系统;摒弃“以专科医院标准评价基层机构”的旧思路,强化基层在常见病、多发病中的核心作用。
三、专科短板补齐:儿科与精神科的“攻坚战”
针对冬春季儿科就诊紧张、精神卫生服务不足的问题,雷海潮提出从服务体系、薪酬改革、能力建设三方面破局。这背后折射出:供需矛盾突出:大城市儿科“一号难求”,心理健康问题年轻化趋势明显。人才流失严重:儿科、精神科工作强度大、收入偏低,导致专业医生短缺。
政策信号:将儿科和精神科列为年度八大重点民生工作,计划开展5000场心理健康讲座;优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吸引更多医学生投身紧缺专科。
四、健康公平性:从“兜底保障”到“普惠共享”
雷海潮提到,各省份健康水平差距正在缩小,下一步需推动民生保障从“特定群体”向“普惠型”转变。
政策信号:民政部同步推进民生保障“四个转变”,包括服务内容从物质救助扩展到精神关爱。
结语:雷海潮的讲话,既是对过去成绩的总结,更是对未来医疗改革的动员令。从慢性病防控到AI赋能基层,从专科补短板到健康普惠,每一步都紧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然而,政策落地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协同:政府需加强监管与投入,医疗机构要创新服务模式,而每个普通人,也应从管理体重、定期体检做起,成为自己健康的“守门人”。唯有如此,79岁的人均寿命才能不仅是数字,而是每个中国人高质量生活的真实写照。
(本文参考自2025年国家卫健委主任雷海潮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