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首页|返回主站 欢迎来到 第一师阿拉尔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疫情防控工作专栏”专题
归档时间:2022/12/27 11:39:01

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做好心理干预和疏导?

来源: 发布时间:2020-08-23 17:29:23 浏览次数: 【字体:


疫情期间主要心理问题应对法


精神卫生专家杨甫德介绍,受疫情影响,一些人心理会受到冲击,产生焦虑、恐慌、失眠等症状,如何缓解这种压力,让自己平稳度过疫期?大家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应对。


疫情心理应激产生四阶段


首先要了解疫情心理危机产生规律。经历非正常重大事件后,很多人可能会出现心理应激,通常经历4个阶段:

  • 第一阶段:警觉反应期


主要表现为震惊、恐慌、高度警觉、不知所措,或者头脑里一片空白。


  • 第二阶段:消极防御期


为了恢复心理上的平衡,控制不良情绪,个体会本能地启动自我保护机制,如否认、退缩、回避、抑郁、焦虑或者漠视危险的存在,或者控制悲伤的表达。


  • 第三阶段:现实适应期


危机事件一段时间以后,人们能够采取积极的态度面对并接受现实,寻求各种资源,努力设法解决当前的问题,焦虑情绪逐渐减轻,社会功能改善,自信心增加。


  • 第四阶段:恢复成长期


多数人经历了危机后变得更为理性,在心理和行为上变得较为成熟,开始通过一定的途径获得积极的应对技巧。
心理危机多个方面的过度心理反应
其次,要了解疫情心理危机主要表现。有的人在经历疫情危机的四个时期时,会在认知、情绪、行为、躯体等方面,出现过度的心理反应。


  • 认知方面


有的人因为担心传染病的问题,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总是关注疫情,对别的事情往往关注度不够。并且对身体的异常感觉会特别关注,会把身体的不舒服以及其他异常感受跟新冠肺炎联系起来,处在一种被传染威胁的感觉当中,认为随时随地可能会有被传染的风险。


  • 情绪方面


可能会出现紧张、担心、焦虑、恐慌。总是控制不住的会担心自己和家人会被感染。还有的人会觉得无助,觉得绝望,或者容易激怒,尤其是对亲近的人容易发脾气。


  • 行为方面


行为方面也会出现一些特殊的表现,最常见的就是回避。疫情期间长期不外出,在家整个生活是一种混乱的状态。少数人可能会出现吃药、酗酒等行为,想通过这些行为来缓解自己恐慌、焦虑所带来的情绪或行为问题。


  • 躯体方面


会出现一些不舒服的感觉。比如心慌、头痛、全身出汗,疲劳、精力不足、食欲不振等反应。

5个方面积极应对疫情心理危机


面对疫情引起的过度心理反应,可以从积极调节情绪、避免过度关注、保持社会联系、规律生活作息、学会适当求助这5个方面应对。

在积极调解情绪上,要认识到每个人在经历重大负性事件后都会有一些焦虑、担心等负性情绪。这些大多都是正常的反应,接纳并允许自己有这些情绪。有意识的稳定自己的状态,可以做一些深呼吸放松、音乐放松、冥想等训练。

在避免过分关注上,适度的有节制的关注疫情信息,既不懈怠轻视,也不草木皆兵,这样有助于心态的稳定。

在保持社会联系上,可以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和自己的亲人、朋友、同事保持联系,接受其他人的支持,而且还要帮助支持其他人,体验投入感,提升幸福感。

在规律生活作息上,保持生活节奏的稳定,按时睡觉和起床,保证一日三餐,可适当阅读、运动,做一些自己感兴趣或者提升愉悦感的事情,要保证一天的时光是充实的。

在学会适当求助上,当遇到心理困境时,可以找到自己信任的家人、朋友诉说,或者找到一个隐私的地方,大哭一场,让自己的情绪得以缓解。必要时可拨打心理援助热线或寻求心理医生帮助。

杨甫德提醒,精神障碍患者病情波动或复发有以下先兆:如睡眠不好、饮食不规律、生活懒散、发呆发愣、烦躁易怒、说话离谱、情绪低落长时间不能改善等,应引起重视。


终审:疫情防控指挥部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