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团小芦笋大产业 开启特色种植新篇章
近年来,七团聚焦蔬菜小镇建设,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深入挖掘自身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芦笋种植及加工产业。通过一系列举措,七团在芦笋产业的种植、采收、加工、销售等环节逐步构建起完整且高效的全产业链条,为团镇经济发展和职工增收致富注入了强劲动力。
——科学规划,规模发展。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七团积极探索特色种植之路,芦笋种植成为重要突破口。通过露地种植1050亩、设施大棚种植30座50余亩,开启了芦笋规模种植新篇章。采用“国有企业+合作社+种植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国资公司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引进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为芦笋的生长保驾护航,合作社紧密联系职工群众,参与到芦笋种植的各个环节,充分调动职工群众的积极性。成功运用“绳播”技术进行种植,降低种植、劳动力成本,每亩节省成本约1400元,生产周期缩短至3-4个月,产量提高30%。露地种植株距为17.5厘米,行距为1.7-1.8米,每年4月-7月为采摘期。设施大棚种植株距为17.5厘米,行距为1.5米,每年10月-次年1月为采摘期。采用滴灌技术,通过精确控制水量和灌溉时间,既满足了芦笋不同生长阶段的水肥需求,又达到了高效节水的目的,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积极引进“TC30F1”优质芦笋品种,有效提高芦笋的产量和品质,降低种植风险。
——精准把控,高效采收。团镇于4月10日开始陆续正式采收,每日可带动300余人的劳动力,每日可采摘15吨新鲜芦笋,现出地价为9元/公斤,亩产可达到1500公斤。采收前,工作人员会提前对芦笋种植地块进行巡查,标记符合采收标准的芦笋植株。采摘时,手持专用采笋刀,贴近地面将芦笋整株割下,确保切口平整,避免损伤周围植株及根系。清晨是芦笋生长旺盛期,此时采摘的芦笋品质最佳,工作人员抓住这一黄金时段,分工协作快速采收。为保证新鲜度,采收后的芦笋被迅速收贮、转运至临时存放点,每隔2小时集中送往冷链仓储中心预冷处理。
——延伸链条,提升价值。今年,七团延伸芦笋加工产业链,有效提升了芦笋的附加值。位于七团六连的芦笋种植加工基地建立严格的标准化分拣流程,每日可带动60余人就业增收。由人工挑选出外观完整、无病虫害的芦笋放入专用模具,通过人工切割,剔除瑕疵品,最后按照标准直径、长度进行分级。长度严格控制在20厘米±0.5厘米范围的精品级芦笋占比超65%。对于残次品及切割剩余产品,充分挖掘其潜在价值,运往阿拉尔市西域神农果业有限公司进一步加工成芦笋茶、芦笋面等附加产品。为进一步提升芦笋产业的附加值,下一步,七团计划继续拓展芦笋的深加工领域,重点开发芦笋罐头等产品。
——多元渠道,拓展市场。七团积极探索多元化的销售渠道,努力拓展芦笋产品的市场空间,让七团的芦笋走向更广阔的天地。销售渠道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将芦笋加工成19.5厘米长度,以16元/公斤的价格运往山东东营,经焯水切丁速冻后,销往欧洲。二是将芦笋加工成30厘米长度,以11元/公斤的价格销往乌鲁木齐、北京、上海、深圳。尾货运往塔里木大学食品学院可烘干磨粉制作成食品添加剂,也可榨汁做成芦笋汁,成品外货可制作成芦笋茶。
七团依托芦笋基地种植,从田间到加工实现48小时高效闭环。预计今年总产量将达到1500余吨,一产产值约1200万,二产产值约2500万元。芦笋产业的发展,不仅为连队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还为周边各族职工群众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增收机会。在芦笋种植、管理、采摘和加工过程中,吸纳了周边300余名各族群众就业,人均年增收1.2万元左右,有效带动了职工群众增收致富。(文|戎必征 闫雪峰 图|彭伊童)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