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疆专家徐锦芳:万里援疆路 竭尽所能 不辱使命
医疗援疆是重要的民生工程,是国家实施的一项长期战略,能成为一名光荣的援疆医生我感到很荣幸。将自己的专业技术留在祖国的边疆,造福当地各族百姓,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万里援疆路,我定不辱使命,做好这项民生工程、民心工程。
——第一师医院中组部浙江省第十批(第二期)“组团式”医疗援疆专家徐锦芳
徐锦芳副主任医师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从事神经外科工作20年。擅长各种复杂难治颅脑肿瘤的微创外科及综合治疗,擅长脑出血、脑外伤等危急重症的救治。现任第一师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组团式”医疗援疆专家副领队。
按照第一师医院神经外科学科发展的要求,也为了边疆的神经外科不断向前迈进,徐锦芳毅然决然远离熟悉的城市、熟悉的工作环境,奔赴万里之外的西北边陲小城阿克苏。
“兵团第一师医院坐落于美丽的白水之城阿克苏市,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北边缘,托木尔峰脚下……”从未来过新疆的徐锦芳,在电脑上搜索着这座城市于这家医院的相关信息。
“受援科室的基本情况,我早已问过前几批的援疆专家,就是为了能到达受援科室后,尽快开展工作。”徐锦芳说。
7月23日这天,徐锦芳同其他援疆专家乘坐近8个小时的飞机到达了第一师医院,正式开启了一年半的援疆生涯。并在短短进疆两个月内,填补了阿克苏地区两项技术空白。
先进技术治疗椎管内肿瘤 解除患者病痛
“腿能动吗?”
“不能,我腰腿疼的受不了,气都不敢大喘……”
刚到受援科室的第一周,徐锦芳就与科室同事接诊了患者韩国堂(化名)。
“通过患者的CT片可以看出,患者的椎管内长有一肿瘤,约3cm*2cm,已占满整个椎管,脊椎被挤压的薄如纸片,压迫到了脊髓和神经。”徐锦芳指着磁共振片同神经外科的医生说着。
患者以务农为生,7月初,腰腿呈放射性疼痛,起初他以为是农活太劳累导致,时而休息时而务农,双下肢疼痛不但持续加剧还出现了麻木,并且肢体力量不断减弱,疼痛让韩国堂蜷缩着丝毫不敢动弹,如若轻微活动随之而来的就是深入骨髓的痛感。他是家中顶梁柱,也是重要的劳动力,可不能病倒,7月28日,家人决定带他赶赴第一师医院就诊。
手术前,徐锦芳通过查看患者磁共振检查结果,对其肿瘤与椎管、脊髓和血管之间的关系准确定位,制定手术策略。7月30日,由徐锦芳主刀,神经外科主任秦智勇协助,为患者采用微创的手术方式开展了“半椎板切开椎管内肿瘤切除术”。
徐锦芳说:“考虑到患者是家中重要的劳动力,我们为其采用了微创手术方式,传统的手术方式需要打开椎板后部整个骨头,而半椎板切除显微手术只打开了患者三分之一的椎板,并将肿瘤切除,与传统的术式相比具有术后恢复快、创口小,较大程度的保持脊柱原有结构,有助于维持脊柱术后稳定性。但因操作空间少,椎管内又布满神经,如操作失误损伤或剪断神经,都会影响患者的肢体功能,所以对微创手术技术要求更高,操作难度更大。”
术后,患者的双脚就能正常活动,因肿瘤被切除,疼痛感也随之消失。
神经外科的手术范围主要集中在颅腔和椎管,是外科手术中难度和风险最大的,“半椎板切开椎管内肿瘤切除术”的成功开展,填补了阿克苏地区技术空白,属阿克苏地区首例。
内镜下切除巨大垂体瘤 让患者重现光明
“医生,我头疼了3天,眼睛看东西越来越模糊,结果今天早晨就完全看不见了……”8月22日早晨9时,从阿克苏地区柯坪县启浪乡转来的患者艾尔肯·吐逊说着自己的情况。
“是3cm的巨大垂体瘤压迫视神经导致患者失明,并伴有出血,需尽快手术……”徐锦芳对科室医生玉山江·阿合尼牙孜说。
当日10时左右,神经外科完成术前各项准备工作,由徐锦芳主刀,刘喜文、马飞两名徒弟协助,手术有序开始。徐锦芳首先通过内镜从患者右侧鼻孔的鼻蝶处入路,并到达颅内鞍区,再将患者巨大的垂体瘤完全切除。为其开展了2个多小时,“内镜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顺利完成。
手术后,患者视力恢复,头痛消失,他很疑惑自己为什么做完手术眼睛就好了,而且既然是脑部手术,自己的大脑却没有任何伤口,徐锦芳为其解释,采用的是微创的手术方式,并通过鼻腔自然通道进入,再取出脑部肿瘤,所以不会在脑部留下任何疤痕,切除后不再压迫视神经,所以他的视力也恢复了。听了徐锦芳的解释,艾尔肯·吐逊赞叹不已。
神经外科医生一直在探寻新技术新方法来探索大脑这片复杂的“生命禁区”,经过从“用眼睛看”到“用镜头看”的历程后,目前又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用屏幕全方位无死角看的“神经内镜手术”,使神经外科医生多了一双“慧眼”。
“显微镜手术虽然看得很清楚,但是会受到视野条件的限制;而内镜手术视野宽阔,清晰度更高,能够将各个角度灵活观察、无死角,从而不容易残留病变,实现完全切除,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手术风险相对较低、术后康复快等优点,该术式对正常结构损伤小,极大地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和准确性,减少重要功能区脑组织的损伤。该患者就是采用的内镜手术,治疗效果很满意。”徐锦芳说。
“内镜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属四级手术,是阿克苏地区首例独立自主完成的高难度新技术。
生死时速 3台急诊手术连续开展
9月20日夜晚10时30分,第一师医院手术室灯火通明,神经外科的医护团队正忙碌着,一名脑积水患者送来时已出现昏迷、无意识,紧接着又送来一名小脑出血脑疝患者,神经外科立即同时开展两台手术,争分夺秒救治患者。
徐锦芳同秦智勇主任参与并指导着手术的操作,9月21日凌晨2时许两台手术终于完成,还没给医护人员喘息的机会,又送来了一名脑外伤巨大硬膜外血肿患者,神经外科医疗团队再次忙碌起来。
无影灯下,虽已夜深,但这群“大脑里的拆弹专家”个个神经高度紧绷,不敢有一丝懈怠,紧张的手术做完已是半夜近4时。很辛苦也很疲惫,但还好3台急诊手术顺利完成,3名患者的生命也抢救了回来,这让徐锦芳和秦智勇以及团队成员感到非常欣慰。
对于奔赴万里来援疆的徐锦芳,秦智勇主任评价道:技术领先、工作敬业、为人低调,理论知识雄厚,为我们神经外科带来了先进技术,填补了技术空白,相信在他的技术帮扶下,神经外科一定能扩大学科影响力,向前迈进一大步。
除了在神经外科开展医疗技术及“传帮带”等工作,徐锦芳副院长还负责协助第一师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陈大进沟通前后方医院相关事宜,援疆专家党支部、援疆资金使用和医疗设备采购等。徐锦芳说:“援疆有归期,援疆无止境。既然我成为了一名光荣的援疆干部,就要将这份光荣而特殊的工作作为激励自己前进的动力,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和桥梁纽带作用,为第一师医院的学科建设与发展贡献力量。”
(胡珺)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