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对簿公堂”到“握手言和”,新疆兵团第一师法院探寻定分止争“最优解”
“到账啦到账啦!”近日,在新疆兵团第一师中级人民法院,老周终于拿回了被拖欠的货款,向法官和助理连声道谢,一起历时两年的农资欠款纠纷圆满落幕。
这样的场景并不是个例,已成为兵团第一师法院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打通司法服务职工群众“最后一公里”的生动缩影。一段时间以来,兵团第一师法院坚持人民至上,不断强化“如我在诉”意识,提升矛盾纠纷实质化解能力,聚焦职工群众急难愁盼,充分发挥调解优势,做实定分止争,努力实现“案结事了人和”的目标,持续提升职工群众的获得感。
农资欠款与果品合同:小额纠纷的“速调快解”
“没想到这么快就能解决,心里的石头总算落地了!”老周的感慨,道出了许多当事人的心声。农户老孙2023年从其农资店赊购肥料,约定秋收后结清1.2万元货款,但这笔欠款一拖就是两年。受理案件后,法官一方面向老孙释明拖欠货款的法律后果,另一方面引导老周换位思考。最终,老孙承诺五日内筹款,老周也体谅其难处,主动减免2000元,双方握手言和,货款于三日后到账。
同样高效化解的,还有小张与小丽的果品采购合同纠纷。两人签约后,因市场行情变化未按约提货。小丽为避免损失,经小张同意后零售了部分货物,却引发后续纠纷。承办法官抓住争议焦点,采用“背对背”调解,从法理、情理多角度疏导,最终促成双方当场和解。此类案件的快速处理,得益于法院进一步完善的工作举措,优化了小额纠纷调解流程,切实提高了司法服务的效率与温度。
行政争议与民间借贷:复杂矛盾的“实质化解”
法院调解的优势,不仅体现在简单纠纷中,更在复杂矛盾中展现其独特价值。第一师中级人民法院始终坚持“源头预防为主,非诉机制挺前”,努力实现矛盾纠纷的实质性化解。
一起因承包经营地连续三年无水可用引发的行政诉讼中,农户老肖认为某团(镇)以断水方式迫使其签订补偿协议。二审合议庭深入调查后发现,双方均有解决土地问题的意愿——老肖希望政府有偿收回,团(镇)也愿意尽早收回。法官迅速搭建沟通桥梁,一方面督促团镇申请收储资金,另一方面引导老肖提出合理补偿诉求。经过多轮协商,双方最终达成补偿安置协议。这起案件的圆满解决,是法院着力构建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机制、加强府院联动的成功实践,下好了源头预防的“先手棋”。
在另一起民间借贷纠纷中,刘大伟与李小亮因合作、借款加定金导致账目混乱,矛盾激化诉至法院。法官认真厘清借款与分红的不同性质,经耐心调解,终于达成一揽子解决方案:刘大伟支付15万元,一次性了结所有纠纷。法院通过平台聚力,打造多元解纷“主阵地”,有效化解了这起复杂的经济矛盾。
劳务纠纷与事故赔偿:民生关切的“温情回应”
“盼了四年,辛苦钱终于有着落了!”当事人卢姐紧攥调解书,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这起拖欠四年的劳务合同纠纷,涉及8000元保洁费,关乎一个家庭的生计。承办法官发现被告老白并非恶意拖欠,而是面临实际困难,于是采取“背对背调解+面对面沟通”的双线策略,提出分期支付方案,既让卢姐安心,又为老白缓解压力。
在一起交通事故赔偿纠纷中,小李驾驶车辆与老胡发生碰撞,老胡车辆维修花费4.6万元。法官细致梳理争议,促成双方达成一致,小李当场支付3.5万元赔偿款。
从农资买卖到果品合同,从行政争议到民间借贷,从劳务纠纷到事故赔偿,越来越多的当事人从最初的针锋相对转向理性协商,最终握手言和。2025年以来,兵团第一师法院调解结案1345件,不仅有效化解了矛盾,节约了司法资源,更实质性地解决了问题,修复了社会关系。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握手言和”的背后,是司法为民理念的深入践行,也是法院做实定分止争的生动写照。下一步,兵团第一师法院将进一步做实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在每一起案件中践行“如我在诉”意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实现“三个效果”的有机统一,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