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助力提升第一师医院危重新生儿救治水平
争分夺秒,不负生命,第一师医院与死神搏击抢回18天新生儿生命。9月6日是新生儿若非娜·吐尔洪(化名)出院的日子,她的外婆看着襁褓里的宝宝,与这双小眼睛四目相对时,亲切地微笑了起来。
脑膜炎、败血症、肺炎、先天性心脏病、贫血、血小板减少症……若非娜·吐尔洪出生18天时因患上述病症从阿克苏地区某基层医院转至第一师医院新生儿科,如此多的病症让该科主任周旭晨和援疆专家彭克荣副主任(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神经”有些紧张。
这么小的生命,各项指标都不乐观,已在生死边缘徘徊,到不了满月她可能就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这样的结果是新生儿科医疗团队每一个成员都不想看到的,即使使出“十八般武艺”,也要尽全力救她。
“患儿声音嘶哑、喉部分泌物多、吃奶呛咳,临床治疗效果不好,还需排除是否存在气管软化、食管-气管瘘及声带异常,尽快联系援疆专家徐丹博士,看能否给患儿做个支气管镜检查,患儿蛋白低,不足正常值的一半,导致她全身肿,赶快把蛋白补上。”周旭晨对主管医生交代。
第一师医院目前还从未给新生儿做过支气管镜,需要跟儿科援疆专家徐丹副主任提前联系和沟通,且患儿细菌感染合并真菌感染,抗菌药物的具体使用还需要及时跟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相关专家沟通指导,一环接一环的抢救事项,让新生儿科医疗团队繁忙起来。
“患儿感染的4种病原菌中,其中一种属于特殊真菌,所以在抗真菌药物选择时,不能选择一般的药物,以免耐药……”因特殊真菌药物使用较少,周旭晨紧急联系了浙大儿院NICU副主任马晓路主任医师,马晓路针对药物的选择和使用进行了指导。
药物确定后,新生儿科立即联系药剂科主任邵红山调配药物,最快时间为患儿用药治疗。
“陈主任准备一下检查所需的所有器材和药品,我们换好手术衣就开始。”新生儿科重症监护室内,儿科援疆专家徐丹(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对儿科主任陈彩玲说。
准备就绪,援疆专家徐丹手持支气管镜开始为患儿开展新生儿支气管镜检查,此技术为地区首例。
经过检查,援疆专家徐丹确认患儿存在严重先天性气管软化、喉咽反流,排除了食管-气管瘘等疾病后,新生儿科医疗团队对救治患儿更有把握。
经过精心治疗,患儿声音嘶哑明显好转,喉部分泌物减少,无呛咳,感染指标好转,周旭晨和援疆专家彭克荣对其评估后,认为再观察两日便可出院。
9月6日出院时,新生儿科护理人员指导患儿的外婆和爸爸护理及喂养注意事项,看着患儿健健康康,患儿家属连说感谢。
第一师医院新生儿科在浙大儿院多批次援疆专家和本院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先后开展了新生儿窒息复苏、换血疗法、胸腔穿刺闭式引流、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的串联质谱筛查、新生儿振幅整合脑电图等10余项新技术。每年收治危重新生儿800余例,成功救治最小早产儿仅26周800g,危重新生儿救治成功率>95%。不到5年时间已达到国家卫健委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地市级标准,医疗服务能力在阿克苏地区处于领先水平。
(胡珺)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